本次夢想環游接力,由MBA35班Claire張來、Joey陳瀚濤、Meixi張梅茜和Alex朱旭平同學分享他們參加耶魯大學、牛津大學、一橋大學、歐洲管理技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的GNAM課程學習的感受與思考。
第一棒:體驗比擁有更重要
國家:美國
學校:耶魯大學
課程:Behavioral Science of Management
來自MBA35班的Claire張來同學率先分享她在耶魯大學的學習經歷,她選擇這門課程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希望能體驗耶魯大學的課程,第二是對行為科學感興趣,第三是想把課程知識賦能到實際工作中。該課程授課雖然只有集中一周時間,但在課前和課后都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課前需要看完十個小時的課前預習視頻,課后會隨機組成小組完成作業,將課上所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工作的案例中。
這門課程涵蓋五個話題:Decision-Making, Consumer Experience, Influence Strategies, Negotiation Strategies和Behavioral Finance。每個話題都由教授精心設計,上課時間從北京時間晚上9點-12點,對中國學生來說也較為友好,不影響白天的工作作息。
讓張來同學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這門課始終強調“體驗比擁有更加重要”,無論在哪個場景里,都需要重視體驗的設計,并讓體驗有最佳的收尾。
第二棒:了解計量經濟學與自然資源
國家:美國、英國
學校:牛津大學、耶魯大學
課程:Identificatio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eparating Causation from Correlation,Natural Capital
來自MBA35班的Joey陳瀚濤同學選擇了牛津、耶魯兩所大學的課程。牛津的課程《Identificatio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eparating Causation from Correlation》屬于計量經濟學領域,從概率論入手講到統計學,課程節奏較快,內容十分充實。為了更好地投入GNAM課程,陳瀚濤同學開啟了“累死自己,卷死同學”的學習模式。先在B站上自學了相關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在寫個人論文時,收集不同來源的各類客觀數據,認真分析總結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選這門課程的大多數為中國學生,他們不僅來自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還有在世界各地其他高校求學的中國同學們。課程結束后,部分小組成員還能在線下相聚。
另一門耶魯大學《Natural Capital》的課程,陳瀚濤同學的學習體會是未來的行業發展和商業模式都基于資源,誰掌握了頭部資源,誰就能成為行業龍頭。該門課程的“學習戰線”較長,從一月到五月,每周兩次,分為六大模塊,每大模塊都需要完成小組作業,教授每次主講一小時,邀請知名企業客座講師或嘉賓分享一小時,剩下的時間由學生自主討論。
第三棒:探索日本服務文化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國家:日本
學校:一橋大學
課程:Service X Innovation X Globalization: Omotenashi 3.0
來自MBA35班的Meixi張梅茜同學選修日本一橋大學《Service X Innovation X Globalization: Omotenashi 3.0》課程。Omotenashi( おもてなし)指日本特有的服務文化,并沒有完全對應的英文單詞。
張梅茜同學選擇這門課程是因為她所在公司的業務即將進入日本市場,需要了解日本的文化經營環境,通過這門課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市場的服務業。這門課程以日本的服務文化為背景,講述了近幾年Omotenashi和市場的結合,并探索今后如何與新型技術結合的方向。
區別于傳統課程提供學生實用的工具來分析案例,這門課程梳理了日本服務文化的緣起,讓學生們從更深次的角度理解文化對服務產業、對服務企業商業模式設計的影響,并深入思考能否將服務意識遷移到自己的案例中,如何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進行調整改動等問題。課程內容包括日本服務文化介紹、老師授課、日本知名服務企業分享、服務創業企業分享和課堂上分組討論。
盡管本次課程是線上進行,無法線下體驗日本茶道,但在課程開始前,一橋大學提前寄送茶道的茶具和茶包,讓學生們在線上也能同步享受茶道的服務。總體而言,張梅茜同學感到這門課程整體的內容和形式盡顯日本的服務意識。
第四棒:挖掘“人”的因素,探索新型行業
國家:德國、中國
學校:歐洲管理技術學院(ESMT)、中國人民大學
課程:Managing Errors in Organizations,AI & Digital Strategy
MBA35班的Alex朱旭平同學同樣也選擇了兩門GNAM課程。位于德國的歐洲管理技術學院(ESMT)的《Managing Errors in Organizations》課程比較國際化,符合他的工作背景,并且該課程深層次挖掘了“人機料法環”(人、機器系統、原料、方法環境、環境)中經常被忽略的“人”的因素。
近三個月的課程學習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Case Study,包括老師講解、案例學習、小組討論和展示;第二部分為Simulation,朱旭平同學所在的小組遇到的場景是:從北約出發的飛機到阿富汗如何保證不被擊落,如何保證人員的交流溝通并互相配合,并預測可能發生的常規性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國內的同學們也能和海外同學交流合作,了解各國家各區域對“人員失誤”的看法。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的《AI & Digital Strategy》課程也讓處于傳統行業的他更了解新行業。在這門課程中,他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有如何思考問題的高維框架和底層邏輯。
走出復旦-BI MBA項目的課堂,擁抱多元,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感受全球優秀同學智慧火花的碰撞。以上4位復旦大學-BI(挪威)國際合作MBA項目的同學們在此次GNAM海外游學之旅中收獲滿滿,不僅借此機會了解了前沿科技、管理知識,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激發夢想,探索職場和人生的多重可能性。
下一場夢想環游接力,另外5位BI-Fudan MBAers將接棒,帶來更多海外院校精彩紛呈的學習體驗,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