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20日,第九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來自全球的五大洲、33個國家和地區、280家商學院和機構、400余名與會嘉賓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參與論壇,26位全球頂尖商學院院長發表演講。
本屆論壇分為主旨論壇、線上分論壇和中國知名商學院院長圓桌論壇。在中國院長圓桌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教授分享了數字化商學教育涉及從時空轉化到場景重構到能力重建,企業服務要納入實踐環節,通過問題反過來構建教學場景等觀點。
以下為會議實錄:
主持人:大學的商業教育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適應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魏航:首先,應該說大學的商業教育的數字化剛剛起步,目前還處于很低的層次;一方面學校學院還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教師也不擅長。其次,數字化的優勢是跨域空間、跨越時間、能夠構造場景、超越個人能力等。目前的商學教育,還主要是以課本、PPT、教室、案例、講座等方式開展。從時空來看,缺乏延展性;從場景來看,過于抽象;從能力來看,主要取決于教師個人的能力水平。然而,數字化正好可以彌補時空局限、場景抽象、能力狹隘的缺陷,大學商學教育的數字化應該積極推動。我個人認為可以包括幾個方面:1、理論技術方法的模塊化、標準化、可測度化;2、應用場景的虛擬現實化;3、教師利用前述的部分,通過數據分析,與學生互動個性化。通過數字化重構學習的時空邊界,通過數字化重構學習場景,通過數字化重構學習內容,也許包括 AI+VR的商學教育元宇宙就是我們未來的模式。
主持人:如何以嶄新的方式與企業合作,去引領商業界的持續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魏航:首先,目前來看,商學教育、研究與實業界之間的連接很弱,甚至是缺失的。安泰開始進行行業研究,上財商學院也有“實踐研究院”。但是,目前這些方面還很弱,或者說處于隔靴搔癢的階段,教授們去進行實踐研究有點像“江湖游醫”,缺乏系統性、缺乏深入性、缺乏長期性的實踐研究和探索。我有兩個建議:1、讓商學院的教授們到產業園、科技園中,進而拓展到區里、市里的產業園、科技園中,讓專家學者們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戰略顧問,甚至是合伙人或者高管;2、學校學院成立投資創新基金,教授們對自己感興趣進入的企業,可以進行合理比例配套風險投資,積極投入未來商業創新發展中。
主持人:如何重新定義國際化,謀求共同發展?
魏航:中國商學現代化教育是可以說是從 1991 年開始 的MBA教育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了30 年的發展,有了第一個而立之年,現在進入了第二個而立之年。我認為,第一個 30 年是“國際化的中國化”,主要是引進吸收先進的國際商學教育的體系,以“請進來”為主,包括:培養體系、科研方式、國際認證、國際排名等。第二個 30年,我認為應該是“國際化”+“中國化”,不僅是“請進來”,還應該有“主動來”,具有“雙贏”的內容。若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那么需要中國問題、中國情景、中國案例,吸引國際高校、國際教授主動要求與中國商學院的合作,共同推動兩個商學院的發展,促進新形態的國際化。所以,目前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有可以吸引國際的“中國化”理論、模式和案例?使得能夠讓國際商學院能夠獲利?使得我們能夠雙贏?當然,也許在更遠的將來,可能是“中國化的國際化”。
今天主持人王院長的三個題目非常有意思,讓我想起來,1980 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我個人覺得這個對我們現在依然有很大的意義,也契合我們今天三個問題的主題,國際化是面向世界、數字化是面向未來、引領企業的合作創新是面向現代化。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