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使得經濟、社會以及教育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另一方面,也讓更多人更清晰地意識到,建設更具有韌性和可持續性的未來的重要價值。后疫情時代,不是向2019年軌跡的回歸,而是以那些打下永久烙印的“疫情遺產”為前提,爭取更高效、更平穩、同時也更美好的發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商業教育和商業文明,來支撐這一發展?商學院可以為走向“發展新軌道”的世界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結合未來社會的發展,通過新型的商業模式,和企業與社會互動,讓企業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的“第九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數百位國內外商學院院長在實踐中找答案,共同探討后疫情時代商學教育的未來。
推動國際合作,應對“逆全球化”挑戰
面對大國關系分化重組和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加,交大安泰經管學院院長陳方若教授表示:全球化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政界”的交流遇阻時,“商界”與“學界”在國際間溝通合作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而商學院作為連接商業和學術的橋梁,在推動全球經濟整合和商務往來,增進世界各國的理解和互信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交大安泰“扎根中國、連結世界”的生動實踐,“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 自2006年創辦以來,開啟了分享全球前沿商學院發展經驗、搭建中外商學院交流平臺、促進全球工商管理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探索之路,歷經十六年八屆的發展,已經成長為全球范圍內最具影響力和國際化的商學院論壇之一。
“商業往來能夠使不同國家的企業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價值觀,增進信任、增強國際粘合度。商學院的存在和跨國合作,毫無疑問能夠極大地降低企業跨國投資和貿易的學習成本,推動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副院長尹海濤教授認為“在全球化遭遇挫折的時候,以安泰經管學院為代表的商學院,要以更積極、更主動地態度推動跨國的合作和交流。”
據此,2020年新冠疫情逐步席卷全球之際,“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交大安泰發起倡議,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家頂尖商學院的院長們簽署并聯手發布了《上海聯合宣言》:將堅定不移地推動商學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旨在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的研究,促進跨境知識共享;將與全球其他商學院分享國際合作的經驗和措施,以促進全球商科教育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而在2022年的“第九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交大安泰推出了“中國商務在線項目” DBIC,作為中國首家針對國際學生的在線學習平臺,旨在探索中國宏觀環境與商業文化、分享國際視角與行業洞見、抓住中國與世界商業機遇。它不僅是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課程多元化和品牌全球化的創新體現,更展現了交大安泰學院在動蕩和持續變化的環境中引領企業和商業教育未來發展的社會責任和雄心魄力。
承擔社會責任,重建商業價值觀
在疫情后的全球變局下,要解決增長乏力、通脹高企、收入和財富不均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不能單純依賴政府力量,更需要不斷創新我們商業上的顛覆力量,培養這種力量對于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商學院可以做的不僅僅是教育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公益情懷,更要將商業模式的理念帶入落后地區,通過商業的力量幫助他們具有持續的“創富”能力。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史無前例地頒給了一位商業人士——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創建者尤努斯,理由是表彰他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孟加拉鄉村銀行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既不是傳統的慈善機構,也不是傳統銀行,而是通過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扭轉弱勢群體只能被動接受援助局面的困境。
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副院長尹海濤教授期待在企業實踐和行業發展中提煉代表未來的商業智慧,從而實現商業賦能,更好地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支持企業以慈善的方式履行社會責任,但是我們同時不認為慈善能夠完成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的重任。我們相信與企業主營業務相結合的社會責任履行方式,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企業必須關注社會責任,成為商學教育需要引導社會價值的改變。事實上,作為全球商科教育權威認證之一的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在其 2020 年認證標準中就明確了這一前提。它指出:“商學院和商界是社會中一股向善的力量。通過他們的活動,學校有機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并在區域、國家或國際范圍內解決重大問題。”
重構商業價值觀的道路并非坦途,2021年人大商學院提出了“促進社會價值的管理教育”的新使命,提倡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要實現社會價值。院長葉康濤教授坦言,這一觀點也遇到了一些質疑:如何證明有益于社會的也有益于企業?過分強調社會責任是否會損失企業競爭力?從實現單一目標“股東價值最大化”到實現多重目標“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在這兩個維度找到一個平衡并非易事,而展開持續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是商學院回答當下企業發展“困惑”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