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二十周年校友系列專訪
——《E啟?致未來》
2002年,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成為全國首批獲準開辦EMBA教育的院校。20年間,從借鑒模仿到創新突破、從扎根本土到放眼國際,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項目在混沌和空白中摸索出一條特色育人之道,一路開拓進取載譽前行,為中國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鮮活動力。
“吾校矗立,蔚為國光。中山手創,遺澤余芳。”這是屬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的20年,也是中國EMBA教育與中國企業家的20年,更是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商業文明構建的20年。值此特殊節點,學院特別推出EMBA二十周年校友系列專訪——《E啟?致未來》,邀請EMBA優秀校友代表與我們分享他們非凡的人生故事,共同感受EMBA與商業世界二十載的無限榮耀與魅力,汲取榜樣力量,一起向上向前向未來!
20年春華秋實,碩果累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冥冥之中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各行業領軍者,他們卸下往日榮光,以空杯與歸零心態走進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的課堂,靜心沉淀后又帶著知識、責任與使命回歸社會,引領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革,彰顯“行業領袖,中國力量”的風范。這其中就有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1期校友、EMBA校友理事會榮譽會長曾毓昌的身影。
曾毓昌,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1期校友、EMBA校友理事會榮譽會長、EMBA網球協會會長、廣東省網球協會副主席、廣東省資產評估協會會長、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
曾毓昌將理想信念植根于心,始終堅持踏實工作,為管理學院EMBA校友勤懇服務,厚積薄發;用責任擔當在廣東省資產評估協會燃燒余熱,發光發亮;在熱愛的網球運動領域不斷進取,傳承發揚網球文化;以堅韌的初心成就事業和愛好,活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令人深深敬佩動容。
11月11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校友工作辦公室王遠懷主任,專業學位辦公室姚海林主任,EMBA校友理事會執行秘書長盧中偉、中國MBA教育網記者李靚楠一行人走訪曾毓昌會長,聽他娓娓講述個人發展歷程、EMBA學習收獲、與網球運動的不解情緣。
曾毓昌與首期EMBA乙班班主任王遠懷合影
交流現場
終身學習,以“不變”應“萬變”
1971年,16歲的曾毓昌初中畢業后接受分配至廣東省航運廳參加工作,學業戛然而止。然而在工作期間,他從未有片刻放松學習,不斷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開闊眼界。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他抓住機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畢業后,曾毓昌分到廣東省機關,在輾轉了省經濟委員會、農業委員會等單位后,最終他跟隨業務劃轉至省財政廳,從事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的管理工作。
世界銀行貸款是指世界銀行組織對其成員國提供的開發性貸款。貸款要求專款專用,使用范圍必須限于它所批準的項目。該項目作為最早引進類同于外資的模式,不僅要考慮能獲取多少資金做項目,更重要的是要引進學習國際先進的一整套管理經驗及方法,所以國家把它確定為一個重點引資方向。
“我在1988年左右就開始準備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當時許多領導都不懂為什么要招標,還有集中支付。給項目貸了一筆款,這筆款不是放到借款人賬上,由借款單位隨便支配,而是要跟蹤項目按進度付款,根據投標方投標發預付款,按進度核查過才把錢付到第三方的賬上。這樣就有效地保證資金不能隨便挪用。當然整個流程還包括施工監理、評估等一整套制度。”曾毓昌參與了廣州內環路建設、廣州污水處理、京珠高速廣東北段等項目的貸款審批過程。由于許多管理知識人們還未掌握,他時常要跟領導解釋為什么“見物不見錢”。“我國當前一整套貸款管理制度就借鑒了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做法,比如以前很多項目都沒有招標投標,通過借鑒學習國外管理經驗,我國于2000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
由于工作內容涉及面廣,對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要求較高,彼時的曾毓昌雖然已經拿到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職稱,但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種種管理問題接踵而至,使他迫切想要更新自身管理知識。正在這時,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開始招考EMBA的學員。為了解決工作中的困惑,帶著更專業、系統的管理知識回到工作中,曾毓昌決心報考第一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曾毓昌從未停下學習的步伐,堅持不懈地學習財會、金融等各種知識,最終順利把握機會,如愿就讀EMBA。
百戰歸來再讀書,中大EMBA激蕩思維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項目凝聚中國力量,致力于培養具有決策力和領導力,精通跨國公司經營理念與操作規范,同時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的企業家。曾毓昌自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于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學習,獲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學位。EMBA的課程內容涉及管理領域的各個方面,其中實際案例討論的形式對曾毓昌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幫助作用。“班級里同學大多是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他們有多年的具體工作經驗。同學們通過實例分析、學習討論,交流中思想會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老師們也經常參與到這個過程中。當年譚勁松教授去完圖書館很晚才回來的時候,路過教室看到我們還在熱烈討論,他說,‘這有EMBA的味道’。”曾毓昌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李善民教授,李善民教授深厚的財務管理知識和淵博的學識,使他受益非淺。同學們之間以及和老師的交流,使曾毓昌收獲非常大,不僅從系統理論上填補了他對于管理知識的不足之處,為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探討合作的氛圍也使他構建了新的思維模式。
回到工作崗位上從事貸款項目五年之久,在這期間,廣東省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在全國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綜合管理評比中,連續三年獲特等獎。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績,曾毓昌轉任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4年后又被提拔為廣東省財政廳副巡視員。退休后,曾毓昌獲選為廣東省資產評估協會會長。在廣東省財政廳的領導和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的指導下,勇擔使命,開拓創新,為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新貢獻。
人處在一種默默奮斗的狀態,精神就會從瑣碎生活中得到升華。為了更大范圍做好同學的交流工作,加強不同年級的溝通,曾毓昌擔任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校友理事會第一屆執行會長,致力于為校友打造一體化的交流平臺。他以同學們的興趣為切入點,建立健全了18個專業協會,在他和一群高年級熱心同學的影響下,金融俱樂部、思享會(管理協會)、戈友會、足球、網球、羽毛球等協會不斷發展壯大,吸引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同學參與到各個協會的活動中來,打破了原有隔閡,促進了EMBA校友跨年級交流和資源整合。
同時,曾毓昌還積極發掘同學資源,并努力為企業間交流學習做好牽線。他提到,在保利發展集團、廣州無線電集團、海大集團、金發科技集團擔任董事長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家都是他EMBA的同學,如今他們在不同行業領域里都已取得不凡成就。他曾多次組織校友去上述企業開展參訪交流活動,其中,作為第一屆EMBA校友,海大董事長薛華先生高瞻遠矚的事業眼光對當今許多企業依然有深刻的借鑒意義。“當時海大集團還未上市,作為飼料供應商,企業所生產的魚飼料、豬飼料往往都不是如概念般簡單,整個流程都體現著科技的力量。”使曾毓昌印象深刻的是,僅僅關于魚飼料產品,海大就有一整套有關魚的繁殖、病理、營養、快速生長等研究系統,并設立研究院,聘請北歐人員從事相關科研工作。從海大集團的迅速裂變、延伸來看,正是由于吸收了國外企業優良的管理經驗,它才得以形成一個從上游到下游完整的產業鏈。
曾毓昌提到帶領校友們走訪校友企業——廣州無線電集團的感觸。集團董事長楊海洲同學談到,企業如何在困境中突圍,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地方國企弱小的軍品業務,發展為國家骨干的防務公司和資本市場的明星企業,從單一為海軍提供產品,拓展到海陸空天一體、規模發展、軍民融合的市場格局,在大國博弈的最前沿,用技術的創新不戰而屈人之兵。
除此之外,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化工協會也受益于金發科技的支持而成立,這些成就都離不開曾毓昌在新老校友平臺上的兢兢業業勤勉工作作出的突出貢獻。“我有幸為大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很感謝學院對我的信任,給予我榮譽會長的名頭,自我開啟了終身榮譽會長的先河,這于我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未來我將繼續承擔起自己的使命,不遺余力地為大家做好服務工作。”曾毓昌表示,校友會的平臺像一條紐帶,一邊連接著EMBA學員的新鮮血液,一邊連接著EMBA校友企業家的深厚沉淀。在學院領導下和校友們的支持下,他將繼續積極參加EMBA校友理事會舉辦的各項活動,為促進校友的融合盡心出力。
曾毓昌當選EMBA校友理事會榮譽會長,王帆院長為其頒發聘書
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許多中小企業都面臨裁員、收縮戰線,甚至關停的風險。曾毓昌建議,企業必須學習好中央文件精神,緊跟國家發展的戰略;立足于本身,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方案。在危機并存的局面下,首先要利用好母校的力量,多回學校參加講座和論壇,比如EMBA老師們的課程中包含的很多新經濟情況,可以幫助企業發展持續學習優勢,拓寬思路。其次要利用互聯網積極發展新業態,及時完成數字化轉型。最后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積累,只有量變才能引發質變。
情不知所起,一“網”情深
工作之余,曾毓昌一直對體育運動充滿熱愛。在大學時,他不論嚴寒酷暑,都堅持早泳。畢業后,由于工作學習繁忙體重快速增長,他下定決心繼續堅持體育鍛煉。網球運動隔網相對,保證安全的同時也十分考驗智力和勇氣,自然而然地成為他運動的首選。曾毓昌多次參加各地網球比賽,從廣州打到各地,獲得許多榮譽。“社會上有什么大大小小的比賽都積極參加,我不怕輸,只是樂在其中”,堪稱超級球癡。這也讓他在業余網球圈小有名氣,成為球友眼中的“廣東曾哥”,著名網球大咖,APP全網球、《網球大師》《網球天地》等多家專業媒體都曾對他作過專訪。
曾毓昌多次接受網球主流雜志專訪
曾毓昌坦言,他并不是網球運動中十分有天分的選手,但因為心中的熱愛,他不惜抓住一切能練球的時間練習。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球癡”,曾毓昌將打網球作為人生一大樂事。甚至大年三十到初七每天都堅持打網球,還曾和球友在中秋佳節之夜激戰至凌晨2點,最后干脆在球場上品月餅賞圓月。身為廣東省財政廳的副巡視員,曾毓昌位居要職、公務繁忙;但在網球場上,他卸下一身榮耀與忙碌塵埃,全身心投入,專注沉浸在網球世界里。
在以前網絡不太發達的年代,很難找到網球訓練的相關視頻教程,他幾經輾轉才買到國際比較知名的尼克教材等相關教材,一遍遍用VCD看光盤揣摩重復學習。甚至在參加省級機關的運動會時,每天下班獨自練習500個發球,最終在比賽中拿到冠軍。對曾毓昌來說,想方設法提高球技是一種樂趣。
曾毓昌參與2010年第16屆亞運會火炬傳遞
此外,曾毓昌作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網球協會的會長,仍源源不斷地為協會注入創新力量。近年來,得益于網球協會前期優秀的宣傳工作,有35名在讀新生選擇加入網球協會。為了保證學員有充足的場地,曾毓昌多方奔走聯系,為會員安排固定場地用于練球。他坦言,他45歲才從零開始學習網球,對于尚且風華正茂的師弟師妹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因為熱愛,所以精彩”就是他對人生的態度。已經退休七年的他,繼續活躍在校友會和網球協會中,不斷完善校友服務,積極參與推廣網球運動,承擔起雙方平臺交流的責任。
疫情當下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網球發展正合時宜。作為業余網球的代表,曾毓昌被推舉擔任省網球協會副主席,他積極參與推動青少年培訓計劃,省網球協會與香港賽馬會達成合作,展開了幾十期的青少年培訓公益活動,請專業教練組織教學。培訓從廣州一路運行至大灣區,三年來參加培訓的青少年達到約1800人次,在推廣業余網球、培養網球苗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他表示,未來將順應國家大健康政策方向,繼續通過賽事發掘優秀青少年選手,助推各地青少年網球運動更好地發展,并打造具有灣區特色的青少年網球賽事IP、展現廣東網球的獨特魅力。
熱愛是一個人內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不是心血來潮的一閃念,也不會因為年節更替而稍縱即逝。相反,在歷經時光考驗與洗禮后,依然能夠讓人從中不斷汲取營養,直面困難不放棄,跌倒后勇敢站起來,抖擻精神再出發。曾毓昌有一個“網球萬里行”的夢想,他渴望帶著網球拍,自駕車以球會友,打遍全中國,沿途宣傳網球的優秀人物事跡,走萬里路,繼續學習,享受認識各地球友的過程,一起助力網球事業發展。“在中國,我已經參加過很多省市的網球交流,也去現場觀看過澳網、法網和溫網等網球比賽。網球貼合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大健康、體育產業等政策,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我希望到八十歲依然可以打網球,也倡導青年人能在當下開始培養運動的良好習慣,永遠保持充滿活力的狀態。”雖然現在由于疫情管控無法多地流通,但是曾毓昌相信春暖花開、疫情消散之時,終有實現夢想的一天。
對前行者而言,有才能可貴,有力量難得。曾毓昌多年如一日般踏浪而行,身體力行地在不同階段工作中樹立了榜樣力量。心懷熱愛,在自己的領域中執著奉獻,經過時間的醞釀和打磨,歷盡千帆然而愈加堅毅。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校友理事會榮譽會長曾毓昌(左三)、校友工作辦公室主任王遠懷(右三),專業學位辦公室主任姚海林(右二),EMBA校友理事會執行秘書長盧中偉(左二)、廣東省網球協會副秘書長黃碧瑩(右一),中國MBA教育網記者李靚楠(左一)采訪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