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以實踐為核心,商學院教授才能夠繼續擁有GPT所無法擁有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
文丨魏航
在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首屆中國管理模式全球論壇上,徐淑英老師發出了讓商學院教授們大為震動的演講“商學院教授們,別躲在象牙塔里”,讓中國的商學院教授們大為震動。在演講中,徐淑英教授談到,目前的商科“研究的科學嚴謹性其實是退步了,因為是象牙塔研究,不跟企業打交道,不去采訪企業,實踐連帶性越來越退步了。”徐淑英老師提出“我們應該真正了解企業,去企業中研究到底它面臨什么困難,然后再抽出它們的邏輯,提出一個核心的理論,再去驗證這個理論,重復地去驗證這個理論,不對的把它推翻,對的就留下來繼續地去驗證,這樣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 進而,上海交通大學安泰商學院的陳方若院長,在2018年12月8日推動成立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行業研究院所確立的行業研究新模式,將重新建立起對學術的認識,通過將行業作為載體,研究行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未來趨勢,打破學科之間的分割,建立起多元的價值體系。
顯然,從徐淑英教授的演講和陳方若院長的推動中,都可以看到,大家對于目前商科發展中,商學研究脫離實踐的擔憂。那么為什么商學院的教授們會越來越脫離實踐呢?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各種解釋。比較主流的如徐淑英教授所談到的:“學者們的薪酬、職稱聘用方面都是取決于他們的學術發表,而到底他們有沒有創造幫助企業成長或者造福企業的知識,這個倒不是最重要的”、“學院的聲譽或認證指標也取決于學術發表數量,取決于在一系列的期刊上發表了多少文章,而到底這個學院對研究的哪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作出了什么貢獻,這個也是其次的”。這樣,“學術發表”就成為了商學院教授們核心任務,而且決定是否能夠發表的人也是商學院教授。自此,商學院教授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封閉的”、“自我欣賞式”的學術發表閉環,這樣的閉環不用考慮社會的反應,不用考慮企業家的態度,不用考慮實踐的有用性。
盡管自2018年開始徐淑英教授和陳方若院長在推動實踐上要么大聲疾呼,要么積極行動,但是可以說其實收效甚微。傳統的評價指標、學科評估、人才帽子等等,都或明或暗的指向“學術發表”,而且有愈演愈烈、越來越卷的趨勢。然而,我個人認為,改變這一狀況的力量已經到來,那就是“GPT”。改變商學院教授們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商學院的內部,不是來自于商學院教授的同行,不是來自于商學院教授的上級管理部門(比如:破五唯),而是來自于完全的外部力量—新技術GPT。
“GPT-4,起飛!”2023年3月14日,OpenAI正式推出GPT-4文本生成AI系統。GPT-4是一個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即支持圖像和文本輸入,以文本形式輸出;擴寫能力增強,能處理超過25000個單詞的文本;更具創造力,并且能夠處理更細微的指令。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說,“就像毛毛蟲汲取營養,GPT-4凝結人類自然語言理解的精髓后,也在化繭成蝶”。
GPT將改變商科教育
一般而言,傳統商科以“專業職能教育”為主。商科教育是以培養商業經營管理人才基本素質為目的的教育類型,它涵蓋范圍廣、涉及專業多以FAME(金融、會計、管理、經濟學)四大專業大類為代表。然而,目前的商科教育,嚴重缺乏實踐場景和應用,以至于商學院教授講得頭頭是道,商學院學生聽得云里霧里。GPT+Meta的模式,將完全改變商科教育中實踐場景缺乏的問題、實踐場景多變的問題,商學院將可以積極利用“GPT+Meta模式”,開發具有商科理論的相關課程,用場景式、沉浸式、游戲式的方式,進行商學教育。在這樣的“GPT+Meta模式”下,學生將面對類真實公司場的景,學習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并及時地將這些理論、方法和技術與公司的真實場景進行應用。這樣的“GPT+Meta模式”學習方式,將可以將理論知識分段化、標準化、定制化,并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學習效果,進行診斷,并進一步設計定制化學習方案,進行學習加強。
GPT將改變商科研究
一般而言,傳統商科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從泰勒的科學管理時代,到關注“人”在管理中的作用的社會人時代, 到現代管理管理理論,大多數都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出發點,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泰勒的“搬運生鐵試驗”、哈佛大學梅奧教授的“霍桑實驗”等等,都是以現實企業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的管理學研究。然而,正像徐淑英教授所談到的一樣“從1990年開始,商學院的研究又有轉變了,變得越來越嚴謹了,退回到象牙塔里面去了,開始做很宏大的理論研究,慢慢離實踐越來越遠了。”對此,很多教授和學者都進行了很多解釋,包括評估、評價方式、以及管理學在理科面前缺乏自信,等等。
然而,GPT未來也將逐步具備一定的重復式、模擬式、試錯式研究的能力,而商科的研究,無論是目前的實證研究、優化研究、實驗研究、模擬研究等研究范式,將會逐漸被GPT所掌握,而且,將會比人類目前的研究人員算得更快、試錯的能力更強、模擬的情況更多。因此,人類的研究不能替代的東西在哪里?就需要目前的商科教授們進一步思考。也許,教授們未來的工作是“思考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因為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可能還剛剛出現一些現象,只有人類才可以捕捉到;是“思考如何把研究結果價值化”,因為人工智能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很多結果如何使用才有價值,可能需要人類去判斷,等等。當然這些都還是設想。但是,無論哪種,都將改變商科教授,都將需要商學院的教授更加貼近實踐。
顯然,GPT將逐步擁有過去商學院教授具備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正是因為GPT擁有了這些能力,將迫使商學院教授進行改變。這樣的改變就是“貼近實踐、擁抱實踐、熱愛實踐”。只有以實踐為核心,商學院教授才能夠繼續擁有GPT所無法擁有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對此,核心準則將是“源于實踐、高于實踐、用于實踐”。
-源于實踐。科學研究源于實踐,課程設計需要源于實踐。深入實踐,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當實踐在不斷進行中時,問題就會隨著并存。但是,如何敏銳的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凝練問題,也許是未來研究者們需要去做的第一件事情。同時,深入實踐,觀察實踐,可以將實踐的場景應用于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讓學生可以盡快了解和知曉一線企業的商業實踐,能夠讓學生在畢業后快速理解企業實踐,而不會脫節。
-高于實踐。科學研究高于實踐,課程設計需要高于實踐。只有深入實踐,在實踐中觀察了問題,提出了問題,才能夠進行研究。這樣的研究需要進行凝練和提煉,總結成為一種相對規范的理論體系,這就需要“高于實踐”。同樣,這樣的規范的理論體系,可以應用于課程教學中,成為“高于實踐”的課程內容,能夠為學生未來面對實踐問題提供框架性的知識結構。
-用于實踐。科學研究用于實踐,課程知識需要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商科的知識、商科的研究,更加不例外。對于在“源于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問題,以及在“高于實踐”的標準下形成的理論研究成果,都需要在最后“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能用于指導實踐開展,只有在實踐中創造價值,才能夠顯示出無論是做的研究工作還是進行的教學工作是具有價值的。
面對呆在高檔、體面、閃亮的商學院里的商學院教授們,盡管已有大量的學者專家,呼吁商學院教授們“走出象牙塔走進實踐”。但是,現實的舒適度和評價體系,卻讓商學院的教授們無動于衷。然而,未來已來,改變商學院教授們未來發展方向的不是我們的著名專家們,不是我們的院長們,也不是我們的主管部門,卻是來自于完全不屬于商科教育和研究領域的“技術”,這樣的新技術將會毫無情感態度的將我們推向我們必須改變的境地。對于商學院的教授們,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擁抱技術,擁抱實踐,才能夠擁抱明天。
個人簡介
魏航,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講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互聯網與運營管理、運營與金融經濟交叉、新產品與新技術管理、服務運營管理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