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與長江相匯而生重慶,人文與科學相濟而衍重大”。1937年成立,1952年院系調整,1989年恢復建制,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院MBA項目自1997獲批開辦以來,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主動服務實體經濟、專精特新、科創與數字經濟、雙碳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管理人才急需,持續推進MBA教育模式創新,一步步成長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具聲譽的MBA教育項目,朝著中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愿景不渝奮斗,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3月28日,2023年度全國MBA培養學校管理學院院長聯席會議在杭州順利召開。會議當天,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劉辛教授做客央廣網和中國MBA教育網《商學院之聲》欄目訪談間,就新時代一流商學院核心競爭力建設、重慶大學MBA項目特色、商學院課程體系迭代更新等內容進行了分享交流。
以下為訪談實錄:
01
與家國共進,守正出新
爭創一流商學院
問: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各高校都在強調特色化發展,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定位、目標和任務有哪些變與不變的地方?貴校MBA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形成了哪些特色和優勢?
答:商學院的定位是所有戰略決策的前提,重慶大學定位明確,目標清晰,我們的愿景是爭創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經濟管理學院。在這樣的定位和使命驅動下,我們首先要成為一個高質量的商學院,正如我們今天的會議主題一樣,我們追求的是高質量發展,要做出中國的特色、中國的氣派,為成為中國一流的商學院而努力。
過去幾年我們重慶大學MBA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可以說,我們的MBA是多個專業碩士學位當中兼具創新性與交叉性的集大成者的教學項目。其中,重慶大學MBA3.0改革,我們叫做旗艦改革,此次改革基于新科技革命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背景,圍繞服務國家的重大需求而展開。我們順應當前經濟發展趨勢,聚焦中國經濟發展當前的中心任務,抓住創新的牛鼻子,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起MBA教育3.0課程體系。
在MBA3.0改革過程中,我們對上一輪教學成果進行了凝練,加入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全新教學模塊建設。這一輪的突出特點就是抓住了MBA項目的不足和空白,以創新能力培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訓練為核心,采用體驗式學習、國際化學習經歷、云端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前瞻性與務實性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本土化與國際視野的融合、學科交叉融合,針對國家經濟建設最前沿領域急需人才進行工商管理訓練,全力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前瞻而務實的綜合性高級工商管理人才。例如,重慶是中國汽車產業基地之一,產量龐大。但在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迎來重塑,汽車的技術經歷了快速迭代的過程,從燃油汽車進一步到新能源汽車,從傳統汽車進入到智能化階段。作為成渝經濟圈中未來的制造業重鎮,我們據此背景設置智能化大數據特色項目,增加了大量的具體課程和模塊,目前培養效果也非常明顯。
我個人認為,抓住國家的重大需求,這是我們重慶大學MBA當前階段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另外,與時代和國家發展同步伐、共進步,一直不斷改革和更新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打造最具前瞻性和創新性的項目也是另一突出特色。
02
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培養學子創新精神和創造勇氣
問:在課程設置上,MBA教育可以通過哪些舉措建立更多元化的MBA教育教學模式?面對專業知識與現實產業的融合,貴院課程設置如何給予學生最大化價值?
答:您提到了非常辯證的問題,辯證的點在于在人的素質、終身學習能力和知識的傳授當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機的把這幾者結合起來。重慶大學MBA從1.0和2.0發展到現在的3.0階段,在1.0和2.0時期我們做了哪些工作?在這兩個階段里我們一直在不斷豐富課程教學,從多方面多角度創新知識傳授的途徑。但到了現在的3.0階段,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今年有個特別火的概念是Chat GPT,它的出現在學界業界等都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大受震撼。在教育領域,機器在知識的獲取和轉化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它的數學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遠比我們自然人更強。商學院人才培養不應該培養那些能夠被機器所代替的人,這是顯而易見的。人和機器最大區別是什么?我認為最重要的不同是創新能力,人不斷創新的能力永遠不會被機器代替。但創新也分很多種,如文學創新、藝術創新等,具體到我們MBA教育之上,我認為是對新技術的創新能力,對新產業的認知和創造能力,這是我們在各種課程當中所需要去培養的。但這些素質不能被以往傳統的課程所培養,更具體的說,就像明茨伯格所言,有的能力我們無法培養,它是與生俱來的,有的能力我們可以努力培養,還有的能力則需要我們去誘發。其中,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MBA教育去選拔出那些擁有這些能力的人才,讓他們脫穎而出,幫助他們找到發光散熱的平臺。
這是我們重慶大學MBA課程設置的理念,我們不再拘泥于具體的課程,現在提供了137門課程,有必修課、選修課,也有各種各樣講座和實踐活動,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豐富創新精神和創造勇氣的人。
03
“以人為本”,價值引領
堅持特色化人才培養之路
問:如您所介紹的,貴院的愿景是成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經濟管理學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您認為一流商學院競爭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當前面臨哪些發展機遇與挑戰?
答:對于商學院建設而言,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人是商學院試驗發展的基礎,也是商學院產品線上培養出來最終產品的載體。在中國未來的發展當中,人和人力資源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論是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在任何時期都應該把人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我們重慶大學商學院在“人”的投入是最多的。從簡單數據就可以看出,近年來學院產出了13個國家級、50多名省部級人才。在人才培養和學院自身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努力得到了直觀的回報。此外,商學院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是源源不斷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各個環節輸送優秀畢業生。數據顯示,過去幾年我們為重慶市,為成渝雙城經濟圈,乃至西部大開發培養了大批卓越人才。今年學院收到一條很好的喜訊,我們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畢業生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很快會有五一勞動獎章。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的MBA教學成果。
結合本地特色培養專業人才,我認為這也是商學院錯位競爭的重要標志。西部需要的人才,很明顯和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東部地區不一樣。而我們的人才更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他們的最大需求是什么?這些也一定是不一樣且不斷變化著的。
未來,我認為更廣泛的人才培養需要落實三全育人的總目標。一所優秀的大學,一個優秀的MBA項目,它給出的價值判斷,為社會提供的價值,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重要抓手。比如我們重慶大學MBA設置的課程,我們打造了前沿高端講座,這一系列講座專門針對目前有待突破的引領性、戰略性產業,針對中國“卡脖子”技術相關領域,這無疑會對人才產生影響,這就屬于價值的引領。
04
盡竭誠之力,育至誠之人
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排頭兵
問:后疫情時代,我國經濟正處于回暖復蘇時期,在您看來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教育承載肩負著怎樣的經濟社會責任?作為教育者您如何理解肩上的責任與使命?
答:我是一名教師,不管是管理工作,還是科學研究工作,還是日常教學工作,我的希望就是當一個好老師,讓我所教過的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回顧我職業生涯,我一直在學校里教書育人,對我來說教書育人一直受到訓練,已經變成了本能。我每天想的就是怎樣把課上好,把學生培養好。碰巧我是在工商管理專業,在與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教學細分領域,所以我一直想的就是在當前國家最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MBA教育如何培養出能夠滿足我國四個面向的人才?技術的發展需要突破哪些領域?我們如何實現人力資源的未來供給?
當前我國經濟建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了經濟與社會建設需均衡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青山綠水的未來,需要低碳的未來。這些所有內容都必須體現在MBA的教學當中,在大的潮流引領下,我們也在醞釀新一輪的MBA培養方案改革,改革一直在路上。雖然未來的5年和過去的5年有所不同,但是我們承載的宗旨沒有變化,我們培養的人才必然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排頭兵,他們必須是站在前列的人,這是我們培養的方向,是我們矢志不渝一直堅持做的事。我們的大方向沒有變,只不過在具體的方向上,我們站在了更高的歷史階段,需要相應做出一些微調,但萬變不離其宗。一流商學院建設、卓越人才培養,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也是一個偉大的事業。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