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法商】是中國政法大學MBA特別訪談欄目,著眼法商特色,對話商院大咖、學者、校友。通過文字感受一流法商教育的獨特魅力和品質,還原真實的名校面貌和深厚底蘊。碰撞多元見解,啟發深度思考,共同探索法商領域的無限可能。
“喝什么礦泉水,坐下來我給你們泡茶喝。”
和大部分人想象里的商學院院長并不太一樣,商文江院長沒有什么領導架子,一進入辦公室就直奔茶桌,開始清洗茶具,將大家手里的瓶裝水換成了淡淡清茶。
商院長自2022年6月起正式受聘擔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和MBA教育中心主任,到現在已有一年多的時間。
以“法商”特色見長的中國政法大學MBA項目,在過去一年里擴招近100人,但商院長本人對于自身卻是批評多過表揚的:“說到法商特色、很多人對它還沒有認知,這也就說明我們的特色跟品牌還沒有形成。”
在這一年的時間內,商院長對于MBA以及法商特色的搭建有了諸多探索與思考,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商院長的腳步,撥開朦朧薄霧,看一看何謂真正的“法商”。
MBA,首先是圍繞“人”的教育
先認識到什么是商科,才能了解什么是“法商”。
“商學院,尤其是MBA,和法科的氣質不完全一樣,我覺得首先還是要把自己這種商科或者MBA的這種基因、這種精神釋放出來。”
那么什么是商科基因呢?在商院長看來,它是圍繞人展開的,是接地氣的。具象一點說,就是待人接物、溝通交流。抽象一點說,就是服務意識、團隊精神。其實很多管理者遇到的問題,根源并非來自企業本身,而產生于社會層面。
人們不太習慣跟人交流,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啟動,或者說主動地捕捉機會。“比如說你去加個微信,應該是誰主動加誰,也沒有老師教過,對吧?”
究其原因,可能是電子產品影響了這一代人的交流習慣,可能是長期的疫情讓人們的心理產生了不可逆的改變,也有可能是傳統教育內容在這一方面的欠缺所導致。
在接受采訪之前,商院長剛剛結束和一位來自其他高校審計領域專家的會面。這位專家離開的時候,由商院長、尹美群副院長,以及MBA教育中心戴建華副主任親自為其訂早餐、提行李、送上車。
“這是對大家都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場景一進來,你就知道應該主動做點什么。交流跟溝通永遠都是基礎功,如果這些都沒有,說別的很高大上的東西,我覺得沒有什么意義。”
這就是工商管理的精神,它圍繞人而產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行延伸,也只有通過人才能體現。“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你可以不需要和其他人進行交流,那么可能整個玩法都不一樣了。但我覺得這就沒有什么意思,因為畢竟還是活人有趣。”
法商培養,要從管理邁向治理
談到“法商”,商院長也講出了自己目前面臨的問題。
“政法類的院校,做經管類的也都在提法商融合,但是到底怎么融合,這一點上我覺得都沒有找到具體的抓手或者是突破口。”
當問題復雜的時候,就要拆解問題,逐一擊破。企業經營,無非是以下三個環節的聯動:
企業前臺——方向把控及決策
企業中臺——業務執行和協同
企業后臺——監督及風險把控
“商學院也好,企業經營也好,圍繞著企業前、中、后臺,你要有對應的領域跟方向,如果不完整就沒有競爭力,也不可能有特色和品牌。”
那么在法大MBA的教學上,是如何與這一鏈條進行匹配呢?
說到法大MBA,最先想到就是合規管理。在這方面,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天然的學科優勢,也是法商特色最為具象化的體現。
同時,商院長認為,中國政法大學的MBA教育,停留于管理的層面是不夠的,還要有治理的站位。也就是說要站得高,看得遠,不能緊盯著某一環節,要讓同學學會關注完整的企業經營鏈條,形成更廣闊的視角。
“我們認為審計,不僅僅在國家治理,還在整個經濟治理,包括工商管理或者企業的管理當中,作用都非常大,權重很高。”
因此,依托商學院審計專碩成熟的培養經驗,法大將審計方面的思維與能力也補充進MBA培養體系中。
合規管理與審計聚焦企業中后臺鏈路,還欠缺企業前臺這一環節。企業前臺,就是關注企業具體做什么事,比如制造業、服務業等,還要具體到一個產品前端的支撐,例如銷售、售后服務等等,即業務場景或業務流程。
在就職中國政法大學后,商院長開設了《業態分析與配置》這門課程,并且親自講授,得益于曾經在地方招商引資的工作經歷,商院長對于產業資源的重要性有十分充分的了解,因此在這些方面著重進行梳理分析,具體到詳細的技術、生產線,最后將實質內容提取出來,傳授給學生們,補齊了企業前臺這一環節的教學。
“所謂法商融合,光喊口號是不行的,不能讓同學們來了,覺得很失望,還要將每一環節的培養落到實處。” 商院長如此說到。
依靠法學解決定性問題,商科提供量化支撐,邏輯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幫助企業從前期決策、中期執行、后期監督完整地串聯整個經營管理鏈條。
關注企業的需求,不能與社會脫節
一般看來,法學與商科是區別非常明顯的兩門學科,但是其內核卻是統一的——都是實操性極強的學科,要直接地服務于實踐。
“MBA作為職業教育必然要從未來的就業出發,因此我們要去了解企業、機構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培養人才方面不會脫節。”
這也正好呼應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政法大學視察時,所說的要求:政法大學的學子一定要接觸社會,密切了解社會,關注社會需求。這不僅僅是對法學學科的要求,同樣也是對中國政法大學商科教育的要求。
在MBA培養和課程體系的下一步規劃上,法大將不僅僅局限于現有學科的理論體系,還要關注實體經濟、關注新型工業化,關注現代化產業體系。
商院長設想,后續將繼續補充優化一系列關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課程。此外還將通過某種機制,拉通法大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的教育資源,真正實現從管理到治理。
“那么管理也在體系上也完整了,能夠服務于整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這樣的話政法大學,它才會有存在感。”
實事求是 腳踏實地
對于未來,商院長也并未表現出十分明顯的樂觀或者悲觀傾向。他認為,從2012年起MBA教育就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商科教育的高潮已經過去,未來要更注重特色培養。
“我們寧愿做的小一點,也不愿意去夸大其詞。MBA總體來講供大于求,沒有特色就會陷入被動。我們本身在MBA大家族里面并不占優勢,但只要我們還在,就要努力樹立我們的品牌,朝著社會認可的方向去努力。”
法大商學院建院21年,MBA校友已經累計數千人,在2023級MBA新生的開學典禮上,48名校友重返校園,以實踐導師的身份反哺法大商學院。他們都是法商特色培養的受益者,也成為了法商精神的播種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法大MBA還會給同學們帶來更多驚喜,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