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華中科技大學2023級研究生開學典禮舉行。研究生新生齊聚光谷體育館,汲取前行動力,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導師代表、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管理學院院長楊治教授以“點線面”結合為主題,勉勵大家做研究要格物致知、精益求精,在“點”上求精;要融會貫通、創新求變,在“線”上出新;要頂天立地、志存高遠,在“面”上謀遠,爭做有“立體感”的研究生。
“點線面”結合
做有“立體感”的研究生
——在校2023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楊 治
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作為導師代表在這里發言。首先要祝賀同學們以華科大研究生的身份,邁上了求學生涯的新臺階,開啟屬于你們的、嶄新的學術科研道路。
今天看到又一批新同學滿懷憧憬的走進校園,我欣喜不已,更感到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是學校的未來,國家的未來,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希望。作為導師,能夠在你們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你們提供一點幫助和支持,樂莫大焉!善莫大焉!
不少同學剛從本科階段過來,還在適應轉變期,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你們要面對不同的學習過程,不再只注重知識的輸入,更注重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也要面對不同的知識邊界,學習不再止步于一張試卷,而是不斷觸摸和拓展某一領域的前沿;還要面對不同的師生關系,不再是由老師在前面帶領,很多時候,老師也是你們的同行者,和你們一起探索未知;更要面對不同的時間管理,不再是圍著課堂轉,時間自由度更大,更加考驗自制力和時間利用效率。
在大家正式踏上科研道路之際,我也有幾點做研究的心得與大家共勉,希望同學們在“點線面”三重境界的科研修煉中,做有“立體感”的研究生。
第一重境界是在“點”上突破,做研究要格物致知、精益求精。從“點”開始,是學懂弄通一個理論,做深做透一個問題,格物致知、撥云見日的過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浩如煙海的專業細分領域,我們很難面面俱到,卻可以瞄準一個山頭,勇攀高峰。各領域的華科大人在“點”上下功夫,測出迄今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值,三次刷新亞洲年齡最小心臟移植記錄,研發自主可控OPC軟件,解決芯片制造“卡脖子”問題……他們在“點”上精益求精,換來的是我們對科技進步更具體的認識,對探索真理更透徹的領悟。希望同學們勤于在“點”上突破,不要貪大求全、淺嘗輒止,要不斷深挖,不斷追問,以矢志不渝的堅持,換來“凌寒獨自開”的優雅,和“一覽眾山小”的豁達。
第二重境界是在“線”上交叉,做研究要融會貫通、創新求變。從“點”到“線”,是科研探索向縱深處走的過程,多學科“線”的交叉融合更能碰撞出新視角和新思想。金融領域的期權定價模型來源于物理學領域的熱傳導方程,網絡平臺的用戶行為分析起源于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滲透,數字、生物、能源、太空等經濟科技領域方興未艾,世界進入嶄新的創新密集時代,具有跨學科能力的人才是創新的重要力量。希望同學們善于在“線”上交叉,與不同研究領域的老師同學多交流,運用多種視角解決問題,在觀點碰撞中進步,在學科融合中創新。
第三重境界是在“面”上拓展,做研究要頂天立地、志存高遠。從“線”到“面”,是不再局限于探索一個領域,研究幾個問題,而是站在更高遠的視角上,立志以所研報效國家、以所學服務人民。我與團隊正在研究“我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培育與治理問題”,致力于通過提升產業的強競爭力、高附加值,激發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促進成果轉化,探索中國式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新模式,為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項目獲批國社科重大。我想做研究要做到“兩個負責任”,一是自己要對研究結果負責,注重學術嚴謹性(Rigor);二是研究要對社會負責,要面向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注重相關性(Relevant)。希望同學們敢于在“面”上拓展,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真真切切為服務國家發展謀篇布局,實實在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天高海闊,任爾翱翔。真理無窮,越往前越渺小,創新無限,越向上越孤單,愿你們在“點”上求精,在“線”上出新,在“面”上謀遠,在專業領域披荊斬棘,貢獻青春智慧,在創新賽道勇往直前,共筑美好中國!最后祝愿同學們都能在華科大收獲一段難忘充實的研究生生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