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山大學生物學創建100周年系列學術論壇(第一講)在生命科學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論壇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教授、清華大學邢新會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鄭世軍教授、武漢大學鐘波教授出席并作學術報告。論壇由學院副院長肖仕教授、院長助理元少春教授共同主持,黃軍就副院長(主持工作)出席并致辭,學院近300名師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肖仕教授、元少春教授主持會議
黃軍就教授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及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對大家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山大學生物學學科的發展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中山大學生物學學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百年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明年將迎來生物學創建100周年,在此之際啟動生物學創建100周年系列學術論壇,旨在為師生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展示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有力推動一流學科建設再創新高。
黃軍就副院長(主持工作)致辭
報告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教授以“蛋白相變調控植物抗性”為題展開主旨報告。他分享了灰霉菌在世界范圍內引發植物災難性真菌病害方面的相關研究,從灰霉菌感染的遺傳篩選植物突變體出發,為大家深入淺出的總結了“植物抗性激素”茉莉素的生物合成機制及其調控植物抗性、育性的信號轉導途徑,“植物分枝激素”獨角金內酯的信號感知與傳導機理,以及核孔蛋白相變介導調控植物抗性等相關研究進展。同時結合自身經歷,從思路邏輯、段落層次、寫作技巧等方面分享了生物領域研究論文的科技寫作經驗,并寄語同學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銳意創新,勇攀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教授作主旨報告
報告二
清華大學邢新會教授作了題為“育種裝備自主創新支撐數據驅動綠色生物制造”的報告。指出微生物菌種是生物產業的“芯片”,高通量自動化合成生物育種裝備為工業菌株創制提供底層技術,是合成生物技術與綠色生物制造的使能平臺,為我國擺脫微生物缺“芯”狀態提供了保證。分享了包括常壓室溫等離子體(ARTP)高通量誘變育種儀、微流控進化儀(微升級MMC和毫升級EVOL cell)和高通量分選系統(皮升級DREM cell和微升級MISS cell)等在內的系列高通量自動化生物育種裝備的技術開發、裝備研制、以及在微生物、動植物育種中的應用。
清華大學邢新會教授作大會報告
報告三
中國農業大學鄭世軍教授以“miRNA在宿主抗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中的作用:一條隱秘的戰線”為題作學術報告。報告緊緊圍繞IBDV感染導致雞法氏囊萎縮這一科學問題,從病毒蛋白與宿主蛋白互作、病毒感染調控宿主miRNAs表達兩個角度深度剖析了IBDV造成法氏囊萎縮的分子機制。報告揭示了IBDV感染雞出現的“正面”、“隱秘”兩條戰線,講述了病毒感染宿主相互博弈的故事,豐富了我們對病毒感染機制的認識。
中國農業大學鄭世軍教授作大會報告
報告四
武漢大學鐘波教授作了題為“免疫應答的調節機制與靶向干預”的報告。他分享了調控cGAS穩態促天然免疫與自身免疫的機理,解決了天然免疫信號轉導如何迅速啟動并適時終止的問題,同時以肺癌腫瘤為對象,深入闡述了IL-8陽性粒細胞誘導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武漢大學鐘波教授作大會報告
在交流環節,與會師生圍繞論壇主題以及生物學前沿科學問題踴躍提問,與會嘉賓耐心解答,并與師生深入交流互動,現場氣氛熱烈。與會師生表示,本次學術盛宴受益匪淺,對進一步提升學術熱情、創新學術思維,拓寬學術視野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山大學生物學科創立100周年來臨之際,本次學術論壇的成功舉行,為我校生物學科廣大師生提供了學習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和科研合作的有益平臺,對提升學校及學院學術影響力,推動學院事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加快實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科建設目標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會議現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