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掀起了新一輪出海的浪潮,涵蓋各個行業,目的地也遍布全球。面對當前復雜的宏觀環境和可能升溫的全球關稅挑戰,中國企業如何校準出海戰略?
從宏觀層面來看,加強海外投資不僅是規避貿易壁壘的有效手段,更是我國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202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2%的大環境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卻逆勢上揚,同比增長8.7%;2024年1-11月,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1.2%,這組亮眼的數據彰顯了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強大活力與潛力。
不過,企業“走出去”機遇與風險并存,應全面考慮,審慎決策,避免盲目“跟風”。2025年初,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了“篤行2025:中歐新年展望論壇”,前瞻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探討企業出海的新機遇和挑戰。小F老師精心整理了“圓桌論壇:出海策略與實踐”中的精華觀點,一起深入剖析中國企業出海路上的機遇與挑戰吧。
01
全球化2.0供應鏈去中心化趨勢下,
跨文化管理至關重要
王超峰
中歐EMBA2013級
運連網-柏威國際CEO
全球化1.0到2.0的轉變也見證了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重構。全球化1.0由歐美主導(1993年-2018年),以中心化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為特征,中國在該階段成為世界工廠。但在地緣政治變化及產業鏈重組的推動下,全球化2.0進入去中心化階段,形成三大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加墨),歐盟自由貿易區,以及RCEP自由貿易區(東南亞、東亞部分國家)。其中,偏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南亞、非洲轉移。
中高端制造業在三大自由貿易區內建立完整供應鏈體系,降低單一國家供應鏈的風險。以運連網為例,在全球化2.0供應鏈去中心化趨勢下,通過逐步擴展國際物流基礎設施,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并提升全球競爭力。面對跨文化管理、法律法規適應、組織能力建設等挑戰,企業采取尊重規則、優化規則的策略,最終目標是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物流體系。
具體而言,運連網在2022年之前采用的是Global Agent Network模式,即通過海外代理網絡開展全球物流業務,并未自建全球物流基礎設施。然而,基于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公司決定啟動全球化戰略,在2022年初即展開海外業務擴展。
在第一階段(2022年)的試驗性探索階段,公司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波蘭設立業務,主要考慮到這些國家法治環境較為成熟,適合作為全球化初期試點。
到了第二階段(2024年),在積累經驗后,公司進一步拓展至八個國家和地區:墨西哥、巴西、荷蘭、西班牙、越南、新加坡、迪拜以及中國臺北。其中,中國企業無法直接進入臺北市場,因此采用品牌授權方式運營,以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占據有利位置。三年內,公司已在全球12個國家建立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
全球化擴張并非簡單的復制國內成功經驗,而是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各國的法律、文化和市場環境,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不同國家法律制度各異,從企業準入到稅務合規,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監管要求,比如外企準入政策、貿易法規、環保標準、公司管理文化(勞動合同、薪資體系)等。
跨文化管理至關重要,各國文化、習慣、管理風格不同,即便是同屬西方文化的英國和美國,也有很大差異。在應對文化沖突方面,企業內部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以減少管理分歧。此外,在宗教國家,宗教信仰往往比法律更嚴格,企業必須高度尊重當地文化,避免因文化誤解導致運營受阻。
企業出海需要擺脫零和競爭思維,構建價值增量,即全球化競爭可以幫助更多國家完善產業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共贏。另一大目標則是提升全球商業文明,讓更多國家像歐美、中國一樣發展,最終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
02
企業出海的核心目標是尋找增量市場
劉歆楊
阿里巴巴Lazada供應鏈負責人
經歷了多年出海的積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從學習者轉變為真正的全球競爭者。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差異、供應鏈重構、市場選擇等問題都需要以理性、結構化的方法解決,而且企業需明確出海的核心目標是尋找增量市場,而非為了出海而出海。
2005年是中國物流行業的轉折點,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企業被允許在中國獨資運營物流業務,全球知名快遞和供應鏈公司紛紛獨立運營。在這一階段,中國企業仍處于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學習階段,觀察并學習如何搭建全球化物流網絡、優化供應鏈管理。
20年后的今天,中國企業的角色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特別是在疫情的催化下,中國企業在供應鏈、跨境電商等領域加速國際化進程,開始與曾經的“師傅”展開競爭。因此,當下中國企業面對的核心挑戰不再是如何“入門”,而是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實現超越。
與傳統認知不同,出海時遇到的問題本質上并非“文化沖突”,而是“文化差異”,需要首先接受這一現實。出海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因此,在接受文化差異的同時,需要確保這種差異不會阻礙公司的商業目標。
出海的核心方法論是:企業在海外擴張時,首先要明確業務的最小單元,即劃分市場顆粒度。例如,在國內市場,有的企業采取省區制,有的采取城市制,有的則采用直營與代理結合的模式。這些商業模式的選擇本質上是為了解決不同地區市場的文化和商業習慣差異。同樣,在海外市場,企業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顆粒度,比如按國家、城市,甚至特定消費群體來劃分業務。
其次,企業需要建立一套統一的基礎標準??梢詫⑵浔扔鳛橐粭U秤,各個國家的刻度可以不同,但“秤”本身必須統一。例如,在不同國家的市場定價、物流時效、服務標準可能存在差異,但底層運營邏輯必須保持一致,以確保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可復制性。
此外,在全球擴展時,企業不能簡單地對比不同市場。例如,巴西和葡萄牙雖然都使用葡萄牙語,但市場環境、消費者習慣、經濟發展水平完全不同。因此,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時,最有效的策略是與自己進行縱向比較,即今天的巴西市場是否比去年增長,而不是拿巴西與葡萄牙進行橫向對比。
長期主義和價值增量是企業出海需要關注的兩個核心。企業的全球化布局不是短期行為,三年內完成初步市場拓展,十年內完成全球業務網絡布局,是當前許多中國企業的戰略規劃;全球化需要通過提升整體商業文明來創造價值增量。例如,當前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仍然是歐美,但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推動除歐美外其他市場的發展,讓全球產業鏈更為發達,將蛋糕越做越大。
03
合規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保障
肖祥遠
中歐GEMBA2024級
華為前區域法務總監,獨立顧問
企業全球化的價值創造固然重要,合規管理是其中最關鍵的挑戰之一。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監管環境,企業需要構建強大的合規能力,確保自身在全球市場的長期競爭力,實現全球化布局的長期成功。
作為一名合規人員和資深律師,我在過去20年間,親歷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整個過程,足跡遍布100多個國家,曾在埃及、迪拜、德國、愛爾蘭等地長期工作。在我看來,2005-2013年的這一時期屬于適應環境、因地制宜階段,彼時中國企業剛剛開始大規模出海,進入許多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的國家,企業依靠靈活的本地化策略,如尋找當地代理、建立社交網絡,采用“找得上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的方式推動業務發展。
同時,在歐美市場,企業面臨的是“頂尖對麥芒”的競爭,需要更系統的戰略思維和合規管理。到了2013-2020年的這一時期,中國企業開始從粗放式管理向規范化運營轉型,逐步建立合規體系。企業需要用發達國家認可的語言和規則來處理合規事務,確保在法律框架內運營,同時增強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2020年至今,隨著全球合規監管的日益嚴格,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合規”,不僅要遵守規則,還要利用合規體系作為競爭優勢。
在企業出海過程中,合規管理往往被視為成本,但實際上,合規的成本遠遠低于違規的代價。企業需要認識到合規不僅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業長期發展的保障。合規管理涉及多個層面,這與企業發展階段相匹配。
例如,在初期階段,企業通常依靠代理進行貿易,合規要求相對較低;在成長階段,企業開始在當地設立銷售團隊,此時需要建立基本的合規體系;在成熟階段,企業在海外建立生產、研發中心,需要全面的合規管理,涵蓋稅務、勞動法、數據保護等多個領域。此時企業應在總部層面建立強有力的合規管理框架,并確保當地管理團隊具備合規意識。同時,外部合規顧問和專業機構的支持也至關重要,以幫助企業規避潛在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競爭中,并購是企業快速擴張的重要手段,但并購過程中的合規風險不容忽視。例如,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許多是家族企業,可能面臨代際交替的問題,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收購機會。但如果盡職調查不夠深入,企業可能在收購后發現隱藏的法律、財務或勞工問題,導致重大損失。因此,企業在并購前必須做好盡職調查,識別潛在合規風險。
如今,數據合規的挑戰也越發突出,并已成為全球合規管理的核心議題,尤其是在AI、大數據等技術驅動的行業。各國對數據的監管日益嚴格,企業在海外運營時必須符合各地的數據保護法規。
例如,歐美市場的數據監管趨嚴。就歐盟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而言,企業必須確保用戶數據的合法收集、存儲和使用,否則可能面臨高額罰款;就美國數據保護法而言,不同州有不同的法規,如加州的CCPA(消費者隱私法),企業需要根據業務所在地調整合規策略;亞太地區的數據保護也不容小覷,例如亞太地區有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數據隱私規則,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PIPL)對跨境數據傳輸有嚴格要求,企業必須確保數據跨境傳輸符合當地法律。
需要關注的是,數據的歸屬權已成為國際博弈的重要部分,中國、歐盟、美國等經濟體均在爭奪數據主權。企業需要認識到,數據不僅僅是資產,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AI大模型的訓練過程中,數據的質量和合規性直接影響模型的可靠性。因此,企業在數據管理上需要構建嚴密的合規體系,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企業只有做到合規管理與業務發展并行,才能真正立足海外市場,實現全球化布局的長期成功。
當下正值企業出海的關鍵窗口期,
關于出海您有哪些關注的要點?
又有哪些有關出海的困惑?
2025年3月22日(周六),
中歐FMBA教授公開課您千萬不要錯過:
新一波“出海潮”,
企業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李銘俊
將和您分享他的最新研究。
?為什么全球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企出海將面臨哪些挑戰?
?中企出海需要具備什么能力、做好哪些準備?
點擊鏈接,立即報名公開課!
掃碼咨詢中歐FMBA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