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株洲“制造名城”的MBA產教融合實踐探索
在數字經濟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湖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積極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MBA教育中心依托株洲“制造名城”產業優勢,創新打造貫穿MBA培養全周期的“工業企業管理實踐移動課堂”品牌。這一品牌活動生動實踐了學院“產業需求牽引+數字技術賦能”雙輪驅動培養體系與“專業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融合育人機制,通過“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四方聯動實現協同育人。
移動課堂:雙輪驅動的實踐載體
歷經十年探索形成的“雙輪驅動”培養體系(產業需求牽引 + 數字技術賦能),其效能與活力在移動課堂的每一次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證:
1. 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每一期移動課堂的主題設定與參訪企業選擇,均精準對接株洲“3+3+2”產業體系(特別是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等)的核心需求。例如:《市場營銷管理》課程走進國家級小巨人瑞德爾智能裝備,聚焦“海外市場營銷實踐”;《組織行為學》課堂深入A股上市名企千金藥業,剖析“組織變革之千金經營法式”;《企業戰略管理》移師國家級小巨人立方新能源,進行“企業戰略解碼”;《運營管理》課程探訪全球ICT巨頭華為,學習“人才管理戰略”;《公司財務管理》走進A+H股龍頭中車時代電氣,探討“科創板IPO管理實踐”;《人力資源管理》課堂則來到全國文化建設優秀單位株洲公交,研究“年輕干部成長”;《管理信息系統》與《管理溝通》兩門課程聯合走進A股單項冠軍歐科億數控和濰柴火炬科技,共同探索“數字化轉型實踐”。
移動課堂不僅傳授知識,更將學員帶入“國家級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標桿企業的真實場景。在這里,學員得以零距離觸摸由“火車頭精神”驅動的株洲工業“脈搏”,深度感受并理解株洲獨特的工業文化、創新基因。這些鮮活的企業案例被深度融入培養過程,顯著提升了人才培養的區域契合度與獨特辨識度。
2.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
移動課堂的參觀與研討并非終點,依托大商科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ERP實驗室、物流大數據分析實驗室等數字化平臺,學員可對在移動課堂中獲取的實踐素材(如參觀的“火花塞5G智慧車間”數據、企業戰略案例)進行線上模擬推演、深度分析與二次研討,實現“線下實踐感知-線上數據挖掘-理論深化應用”的閉環,極大提升了移動課堂的科技含量、互動深度與學習效能。同時,研究生教育數字化標準管理平臺為移動課堂的策劃、執行與效果評估提供了高效支撐,確保了這一復雜實踐教學活動的高質量運行。
協同育人:四方聯動的生動樣本
移動課堂的每一次成功舉辦,不僅是“專業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在微觀層面的深度融合與高效運轉,更是“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四方聯動、協同育人的精彩實踐,完美詮釋了“四共”機制(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同招生、共享成果)在這一生態中的核心作用:
共同培養——四方聯動賦能課堂。移動課堂緊密聯結學校(課程/專業鏈)與企業(實踐/產業鏈),并得到株洲市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強力支撐。企業高管(如時代新材海外總經理、原華為亞太總裁助理、中車時代電氣財務高管、千金藥業前董事長)作為核心講師,將《市場營銷》《戰略管理》《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等課程理論,即時轉化為解決“海外營銷拓展”“戰略落地解碼”“科創板上市合規”“組織變革韌性”等真實產業痛點的生動案例。
共同選題——鏈接痛點,驅動創新。移動課堂中揭示的企業真實挑戰(如數字化轉型路徑、年輕干部斷層、國際化風險),成為學員創新鏈(研究與實踐)的源頭活水,直接啟發課程論文、案例分析報告乃至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確保學術探索緊密圍繞產業前沿。
共同招生與共享成果——生態循環價值共創。移動課堂展示的深度產教融合模式及其成果(學員報告、企業反饋、合作潛力),本身就是吸引優質生源(共同招生考量)和擴充由企業、行業專家構成的校外導師庫的磁石。同時,學員在課堂中形成的洞見與解決方案,通過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反饋給企業(如咨詢建議、后續合作項目),并可能服務于地方產業規劃或行業標準提升,初步實現創新鏈成果向產業鏈價值的轉化(共享成果)。
移動課堂作為核心實踐環節,有效激活了“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創新創業競賽指導平臺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并在四方資源支持下運行。例如,一次關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移動課堂,可觸發跨學科(工科+管理)的研討(交叉融合),其發現的問題可轉化為“互聯網+”大賽項目(創新競賽),最終在企業需求驅動、行業技術指引和地方政策支持下,可能孵化出校企合作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協同創新),完美呈現“三鏈”圍繞實踐問題在四方聯動生態中的螺旋上升式融通。
實踐成效:協同共進,多方共贏
作為“雙輪驅動、三鏈融合、四方聯動”模式的生動實踐載體,移動課堂自實施以來,已成功構建起“產教融合、共生共榮”的生態格局,取得多維突破性成果:
學員維度——通過零距離對話工業名企,實現專業認知的迭代升級,淬煉出兼具全球視野與本土洞察的實戰能力;
教師維度——突破傳統教學范式,打造出“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新生態,產出一批具有行業標桿意義的中國本土化管理案例;
學院維度——樹立了新商科教育改革的典范,通過學術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深度耦合,構建起動態優化的校外導師矩陣,社會美譽度與行業影響力顯著躍升;
企業維度——開辟了高端人才儲備新通道,同步獲取管理創新智庫支持,實現品牌價值與戰略競爭力的雙向提升。
這一創新實踐不僅驗證了“雙輪三鏈四方”模式的時代適應性,更探索出一條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路徑。
未來展望:擘畫藍圖,智領未來
“要徹底重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范式,打造教育與產業協同進化的命運共同體。”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何涌教授指出,“‘雙輪三鏈四方’模式不僅是新商科教育改革的‘湖南答卷’,更是產教融合的創新實踐。面向未來,學院將聚焦三大戰略方向,為落實‘三高四新’戰略注入更強動能:一是持續優化移動課堂設計,強化數字技術對實踐環節的賦能深度,推動“四共”機制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落實。二是以株洲為原點,輻射長株潭都市圈,打造覆蓋“科技獨角獸-隱形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的移動課堂矩陣,為學員提供更廣闊的實踐視野與多元產業認知。三是構建價值共生體系,實施“課題研究+解決方案+人才輸送”三位一體服務模式,既培養學員的硬核能力,又促進“高校智庫-產業需求-區域戰略”的協同創新,持續輸出具有示范效應的‘HUT范式’。”
這一發展規劃分體現了湖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學院將通過持續的教育創新,培養更多“技術與管理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中展現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