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的推進,其涵蓋的各項領域問題逐漸成為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焦點,其中,低碳經濟的發展作為今后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但近幾年來,關于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熱度有所降低。這是否意味著低碳節能不再重要?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陶小馬教授給出的答案是“不”。
近日,中國MBA 教育網就新型城鎮化建設下低碳節能經濟的發展問題采訪了同濟經管學院陶小馬教授。陶教授長期致力于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研究。在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范疇,先后發表了《上海市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路線圖研究》、《特大型城市低碳化的系統結構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選擇與客運交通低碳化研究》、《考慮能源、環境影響的住宅建筑節能CGE模型構建》、《中國工業部門的能源價格扭曲與要素替代研究》等一系列文章和報告。此外,由陶教授領銜的上海市科協2010年重點課題《上海市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路線(圖)研究》,獲得了上海市科協優秀決策咨詢成果獎兩個一等獎中的第一名。
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綠色時代
新型城鎮任重道遠,資源環境壓力增加
“工業化是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重要原因”。陶教授介紹,人類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逐步由從事農業生產轉變為工業生產。工業革命以后,工業得到巨大發展,造成了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城市發展”隨之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和社會科學重要的研究課題。然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就越大。因為一個城市居民消耗的資源環境數量要遠遠高于一個農民。
從歷史上看,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因而近代以來的“城市”概念自然最早從西方發源,后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才經日本翻譯為漢字“城市”。不過,“雖然‘城市’作為一個組合詞最早不是由中國發明,但‘新型城鎮化這個概念是我國獨創的’,陶教授如是說。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進入大規模城市化時所處的全球資源環境條件有關。首先,從全球情況看,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斷上升,地球的資源環境負荷正越來越重,人類的生態赤字也越來越大。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地大物不博、人均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是我國資源環境條件的基本特點。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碳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溫室效應逐年加重。上海今年夏天的最高溫度更是打破了145年來有氣象報道的最高紀錄,達40.9℃,為生活生產帶來了諸多挑戰。因此,作為當今世界碳排放規模最大的國家,如何在城鎮化建設中處理好人與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就變得至關重要。
明確能源消耗源頭,落實節能四條路徑
陶教授指出,城市發展中,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為電力生產、工業生產、交通以及建筑業。明確了碳源后,可從“碳源”和“碳匯”兩方面、四條路徑實現低碳城市建設:一.盡可能使用不產生碳排放的技術;二.盡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三.盡可能開發清潔能源;四.盡可能實施“碳補償”機制。陶教授坦言,“這四條路徑中,第二條‘提高能效’是重中之重”。在實際建設中,不可能犧牲經濟減少生產實現低碳排放,而尋找替代能源短期內又存有困難。因此,通過提高生產技術和改進管理方法來盡可能提高能效,是實現城市低碳化四條路徑的關鍵。“
低碳城市建設,需要技術、管理與政策齊頭并進
共享交通有利低碳,管理缺位成為短板
在眾多“城市碳源”中,交通碳排放量在總排放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據此,陶教授開展了有關城市交通低碳化的相關研究。“共享交通能減少碳排放量,是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相應的管理非常缺位”。在陶教授看來,共享單車的興起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問題,不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而且有利于交通低碳化的推進,今后并可以對此進行延伸,大力發展共享機動車,進一步實現交通層面的節能減排。但目前共享單車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投入過剩,停放亂象叢生,影響道路、社區公共秩序等問題已經逐漸呈現。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減少資源消耗和資源浪費。例如,共享單車的本意應是創建一個降低自行車擁有量,減少碳排放的綠色工程,但現在看來,由于企業間的無序競爭、過度投放,似乎并沒有達到此目的”。在陶教授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社會缺少一種對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的有效的市場管理機制的設計。
對此,陶教授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首先設定“準入門檻”,嚴格規定經營主體的準入數量和產品技術標準,并通過招標遴選有限數量的企業作為合格的經營者,從而變市場的無序競爭為有序競爭,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其次,應經過充分的調查,規定合理的停放點及其投放數量,并通過制定相應的城市管理條例,杜絕共享單車到處充斥泛濫,擾亂社會秩序;最后,應在政府、企業和社區之間建立起一種合作共贏的管理模式,合理配置與充分發揮三種社會主體在社會管理上各自的優勢與責任。只有這樣,才能讓共享單車更好、更健康地可持續化發展,實現其方便市民、低碳出行的初衷。
建立低碳系統結構,統籌規劃城市碳源
“碳源不僅是一種廣泛的社會存在,而且彼此之間往往還存在很強的相互關聯。因此,建設低碳城市的研究不能只看局部,而應統籌兼顧,系統分析。”在陶教授的研究成果中,曾對上海市城市運行的全過程進行了“C循環全景”考查,并對各行業碳源進行系統測算,找出了影響城市碳源的35個系統變量,形成了供相關政府部門參考的研究報告。
陶教授還強調,要想低碳節能,只重視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在相關方面一定要扮演重要角色,即應通過充分的調查制定出合理的法規和政策,以及規定地方政府、企業甚至個人在推進低碳節能中的責任和具體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低碳城市的建設能夠落到實處。
商科教育,培育具備社會責任的管理人才
培養低碳節能人才,體現同濟經管責任擔當
陶教授言道,“對中國而言,綠色崛起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前提”。同濟經管作為有社會責任擔當的學院,結合百年同濟的深厚背景,在新形勢下必須承擔起為祖國和平崛起而貢獻力量的重任。因此,陶教授身體力行,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知識背景傳道授業,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低碳節能的百年大計培養人才,體現著一名同濟經管教授的崇高精神。
在國家“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背景下,同濟MBA緊跟國家發展形勢,開創性地設置了以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國際MBA項目,致力“一帶一路”全球化人才培養。遵循國家高度重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針,同濟經管堅決貫徹習總書記號召,不僅將低碳節能當做硬任務抓好、落實好,同時也為國家低碳項目建設工程培育了大批管理精英,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低碳城市建設的根本目標,是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陶教授講道,“盡管近幾年建設低碳城市的聲音有點少,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陶教授這一番有態度、有能量、有責任的發言,不僅代表著同濟經管未來專業研究的發展建設目標,更代表著同濟經管未來要為祖國建設培養有用人才的堅決態度,無疑詮釋了同濟經管學院的歷史責任與擔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
BIM技術讓建筑業由“建造”走向“智造——專訪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廣斌副院長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施建剛:立足新型城鎮化建設,促使土地管理和住房制度改革落地生根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