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A教育網訊】1月16日,2021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在線舉行。作為演講嘉賓,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芮明杰教授在全面剖析中央提出的三個重要新戰略的基礎上,帶領大家深入思考了“近期的未來”存在的產業發展機會以及中長期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整體趨勢。
新戰略催生全新發展格局
毫無疑問,我們當下正處在一個巨變的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央已經精心繪制了一系列涉及經濟、產業、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宏偉藍圖,也提出了許許多多嶄新的戰略發展思路。其中,有三個戰略尤為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雙循環戰略。
所謂雙循環,即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大循環為輔的一種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戰略。
從現行產業體系出發,形成供給,進入國內市場以滿足消費;然后又在內需的推動下,產業體系進一步進行生產和供給,如此循環往復,就是國內大循環。
而當產業體系里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轉而供給國際市場,就形成了出口;然后我們又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很多商品和服務來彌補自身產業體系中的不足,一出一進,就形成了國際大循環。
無論哪個循環,核心立足點都是在于現代產業體系。也就是說,雙循環戰略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便是怎么來建設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第二,大區域協同發展戰略。
近幾年我們國家逐步推出了許多大區域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早先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近年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等等。
這些大區域協同發展的大戰略氣象萬千,其核心要點就是要建立統一的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合作創新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進而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
第三,數字中國建設戰略。
當社會邁入數字經濟時代,除了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之外,“數據”也已經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生產要素。
一方面,我們只要對數據進行一系列的配置與開發,即可產生重大的市場價值;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還會產生新的生產方式即互聯網平臺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生產方式,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廠便是采用了這樣的生產方式,且在不斷技術創新與迭代。
數字中國建設戰略的推出表明,在未來,數字技術、數字產業、數字經濟將成為最重要的經濟發展格局的增長點。數據,將是社會資源配置當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顯而易見,在上述三大戰略的持續加持之下,2021年的中國社會必然會產生一系列重大變化,進而開始形成嶄新的戰略發展格局。
近期產業發展的機會有哪些
那么,面對這樣一個煥然一新的戰略發展定位,在新的時代發展格局當中,我們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并及時調整自己呢?建議大家重點關注雙循環戰略中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由于我們目前現行的產業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有很多的短板要補,所以這既會是近期未來產業發展的聚焦之處,更將是資本投資的重大機會所在。
首先,從產業體系的底部補短板。所謂產業體系的底部,即是指產業體系的基礎產業。在數字經濟時代下,顯然需要超前布局、超前發展新基礎產業,為我們傳統產業的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而這一塊的補短板,主要集中在“硬”、“軟”、“聯”三個方面:
硬基礎產業:5G通訊、新材料、新能源、新交通等
軟基礎產業:大數據、人工智能、IT軟件、操作系統等
互聯性產業:工業互聯網、智能物聯網、智慧電網等
其次是從產業體系的腰部補短板。所謂產業體系的腰部,通俗來講就是零部件生產企業。零部件雖小,但有時候的技術含量非常之高,甚至可以成為產業鏈、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
這次疫情之下,中美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貿易爭端博弈,繼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產業發展問題,其中很多便是由于供應鏈上的某些零部件產品被“卡脖子”,嚴重威脅產業鏈安全。
對于我國而言,高端芯片、飛機引擎制造、伺機電機制造、氫燃料發動機制造、高端化學合成、醫療設備部件、高級特殊鋼等等腰部產業環節,都亟需加大投資,加大創新力度。
最后,從產業體系的頭部補短板。所謂產業體系的頭部,即是指最終產成品的產業,具體而言又包括最終消費品產業和最終生產品產業。
最終消費品產業:汽車、服裝、食品、旅游、健康、等
最終生產品產業:智能生產設備、高端生活設備、高端工作母機、工業軟件等
這些產業直接對接終端消費市場,推動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距離,也有待作為后期補短板的重點,加快發展。
中長期新興產業路在何方
從中長期來看,新興產業的發展,關鍵則在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可以說,沒有科技創新,便沒有未來。未來新興產業的發生,大概率集中于以下幾個領域:
一、數字新經濟。數字新經濟即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包括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要素和新的結構。其中,新的基礎設施即前面提到的“硬”、“軟”、“聯”;新的生產要素包括知識和數據,通過知識創新和數據開發,推動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新的結構主要指大規模開放協作網絡,在C2M或者C2B的網絡平臺上發展眾包合作,形成開放性的組合創新。
二、平臺經濟與范圍經濟。由于數字新經濟非常依賴平臺共享,這也就意味著當經濟活動的范圍越大,生態關聯越強,它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范圍經濟的發展也勢必如火如荼。在未來,要么你提供平臺,要么你就被平臺化。平臺,將會成為未來整個經濟活動當中的核心部位,對所有的生產、生活進行組織與安排。
三、AI相關產業。人工智能本質上只是一個算法,但它的應用卻能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現有產業進行改變和賦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幾乎所有產業以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會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
四、數據分析產業。當數據產生之后,自然需要進行數據分析。而無數事實已經證明,良好的數據分析可以指導企業進行精準的生產與服務,它既是一種基礎性的技術,又可以介入幾乎所有的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等諸多領域,市場前景極佳。
五、人類生命健康產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健康長壽,故此,人類生命健康產業必然擁有無限的可能性。這類產業涉及到醫療衛生、保健、康養、運動、預防、基因、服務等許多內容,既有單一產業的發展機會,也可期待大規模的協同發展。
六、高端服務產業。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日益凸顯,國家提出要重視需求側管理,其目的就是希望企業能夠主動調整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未來,高端服務必然是針對個性化需求而形成的智能化精準服務和集成化全方位服務。在這些服務提供的過程當中,服務場景技術也將隨之創新,不斷優化用戶體驗,創造消費。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中央嶄新的發展戰略思想指導之下,現有產業體系有望進行大規模的揚長避短,新興產業有望層出不窮、異軍突起,為中國新發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新動能。
在這一時代巨變當中,每一家企業都有責任去積極抓住發展機遇、謀求轉型升級、實現更好更快的成長,為國家、社會、消費者做出應有的貢獻!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