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投資人心目中的神話,“股神”巴菲特的摯友與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用一個詞概括他成功的秘訣:理性。
作為芒格的崇拜者,理性看待世界、審慎思考和分析問題幾乎已經成為沙礫生物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種孟陽的本能。這不僅是對他個性的最好形容,也是對他成長經歷的最佳注解。
從杜克大學藥理學博士學位到估值8億生物醫藥公司副總裁,種孟陽的人生經歷在旁人看來或許是一帆風順的成功范本,但只有他知道每一個選擇背后自己的考量與付出。
深耕腫瘤細胞治療藥物領域,他在將公司發展為國內領先的創新生物藥企業的道路上不斷奮進。加入FMBA是他為自己人生做出的又一個戰略選擇,也是一次他與清華經管的互相成就。
2個月落地的創業項目
從0開始設計推進創業項目,到拿到4000萬的種子輪融資,種孟陽只花了短短2個月的時間。但這背后,是他在生物醫藥行業近十年的積淀。本科期間的多次產業化項目嘗試,博士期間系統的知識訓練與研發轉化經歷,第一段工作作為投資人積累的豐富市場洞見與行業資源,都成為讓種孟陽在處理創業初期組建核心技術團隊、聯系臨床資源等難題時“舉重若輕”的助力。
“我的風險偏好很高”,種孟陽形容自己。每當看到一個新的機會,他都會想去嘗試,迅速決策和果斷執行是他一貫的行事風格。從本科階段對產業化方向產生興趣后,他做了很多相關的項目,為此犧牲了不少個人休息時間,卻樂此不疲。
在杜克攻讀藥理學博士期間,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基礎研究項目,在前兩年通過了中期考核,還從第三年開始陸續參與了三個創新藥物的研發和產品轉化工作,協助導師完成了2000萬股權融資。
博士畢業后,種孟陽加入國內核心的傳統藥企先聲藥業擔任投資經理,負責公司創新藥投資及商業合作相關工作。兩年的投資人經歷,讓他深入了解了國內生物創新藥產業的從早期研發到商業化銷售這一漫長產業鏈的各個關鍵環節,也使他充分熟悉國際國內的創新藥市場格局,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
在以投資人身份與國外藥企談判的過程中,種孟陽發現了國內未開發的創新藥賽道。“當時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藥物已經是一個比較確定的市場,存在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而且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數據,項目安全性是有的”,他分析道。綜合考慮之下,種孟陽決定辭職,于2019年底創立沙礫生物,并迅速完成首輪融資,開啟了項目推進的原點。
盡管行事迅速,但這于他而言并不是一個沖動的決定。相反,對于創業,種孟陽一直堅持“不要為了做而去做”的態度。
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雙重經歷,讓他看過許多為了創業而做一個項目的失敗案例,“其實很多東西他們自己還沒有想得很清楚,這無論是給自己還是投資人都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他強調。
理性思考 發現趨勢
迅速決策和強大的執行力通常是旁人對他豐富經歷的第一印象,但其實在每一個重要選擇背后,種孟陽都經過了充分的了解和權衡。
就從博士的專業方向來說,如今看來順理成章的成長路徑,在當時的前景卻并非如此光明。過去二十年間,免疫學領域其實并沒有一個真正轉化成功的藥物,“主流觀點普遍認為免疫學家是不能做藥的”。若以當時的眼光來看,種孟陽恰恰是選擇了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產業化前景的研究方向。
但就在他博士三年級的時候,美國醫藥界出現了一款療效非常好的細胞治療藥物,打破了這一魔咒。看到新聞的種孟陽興奮不已,當即找自己的教授商談,開啟了相關的產品轉化項目。
盡管為之欣喜,但種孟陽對這一轉變其實并不意外。“盡管免疫方向之前沒有任何轉化,但我們從過去看未來,任何產業化的過程都是基礎科研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破。從大量臨床數據上,我們之前其實已經在免疫方向看到了一個爆發前兆”,他解釋說。在申請時,通過與許多不同研究領域教授的交流,種孟陽相信免疫方向的轉化機會將會很快降臨,并最終選定它作為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類似地,如果你試圖追問種孟陽做每一個人生決策的理由,你會發現他的眼光總不局限于當下,而是試圖從更長期的維度去發現潛在的趨勢。
2017年博士畢業后,種孟陽決定回國,理由也很簡單:當時中國的人均GDP持續增長,但距離美國仍有7-8倍的差距,且考慮到人口基數的差異,他在中國看到了巨大的增長空間和商業機會,于是“想都沒想就回來了”。
許多人崇拜查理·芒格超凡的投資策略,但種孟陽卻更被他的處世哲學所吸引,他一直認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能想清楚這些事情,然后拒絕很多的誘惑的人是非常非常厲害的。”
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當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后,種孟陽愿意全身心投入,將絕大部分時間用在同一件事上,幾乎不計回報。“我之前做的都是自己特別愿意做,對我來講本身就很享受的事情。就是你不給我錢,我可能也會來做,你給我點錢那就更好了是吧,我就會做得更開心一點”,他笑言。
選擇FMBA 互相成就
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商業方面負責人,制定公司在產品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戰略是種孟陽的職責所在。選擇來清華-港中大FMBA項目進修學習,既基于他對公司未來的長遠規劃,也是他為個人職業發展做出的戰略選擇。
過去三年間,港股18A規則修訂和科創板的開通讓越多越來未盈利的創新藥企獲得了在中國二級市場上市的機會,其中也存在不少“質地不好”的公司。有些公司的產品或架構存在問題,很難發展成一家成型的大藥企,但確實擁有一些有價值的關鍵資產,種孟陽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整合機會。
“未來五年,中國創新藥行業存在大量的并購機會”,優化其中的資產配置,形成一個國際型醫藥企業是他瞄準的方向。但目前來看,他缺乏投資并購中需要的一些金融知識和方法。“盡管我跟其他同事一起做過一些項目,但我缺乏相關背景,沒有經歷過成體系的訓練,這是我的一個弱點”,他坦言。
明確了目標和需求,從決定想來FMBA項目到最終完成報名,種孟陽只花了一周時間。從會計、財報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到整體金融邏輯的建立,FMBA項目完美契合了他的需求,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頂級師資團隊的結合更讓它在同類型項目中脫穎而出。
此外,清華嚴謹求實的學風也是吸引種孟陽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是做產業的,也是特別落地的一幫人,清華的品牌和校風也很腳踏實地,會比較吸引我”。
而他的加入也為FMBA項目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專業的醫藥技術背景和一級市場投資經驗讓他擁有全球創新藥物研發、生產、商業化垂直領域洞見,極大豐富了項目的多元性。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未來,種孟陽的短期目標是在2-3年內完成公司的產品開發和IPO融資。而長遠來看,他將繼續深耕中國生物醫藥領域,致力于將公司發展為中國生物創新藥行業的領先企業,面向全球開發前沿腫瘤細胞治療藥物,為腫瘤病患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