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性劇增的時代背景下,復旦MBA不斷地迭代升級,前瞻性地聚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特征和未來高層次管理人才需求的新導向。去年8月,復旦MBA推出全新升級的培養體系,其中新增的必修“未來發展模塊”就包括《數字化管理》這門必修課,旨在幫助我們的學生通過數字化的學習和實踐,將先進理念和高效工具運用到企業的運營和管理中。
同時,復旦國際MBA還設置了“商業分析與管理”和“投資與創業”兩個選修課程方向。商業分析與管理方向課程將幫助學生基于數據的結構化分析,在管理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預判與決策。投資與創業方向課程將從投資者和創業者兩種不同視角,去學習思考創業和投資所面臨的管理和策略問題。
自1996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MIT斯隆管理學院聯合創立復旦國際MBA項目以來,兩所商學院間的合作不斷深化。如今結合兩個選修課程方向的特點,復旦國際MBA持續為同學們帶來MIT最受歡迎的系列課程,繼Robert Freund教授的《數據分析》、Hui Chen教授的《金融創新與分析》、Erin L. Scott博士的《創業戰略》和George Westerman博士的《領導力與數字化轉型》之后,今年5月,來自Vivek Farias教授的《數字化產品管理》作為全新的MIT課程與復旦國際MBA的同學們見面了,旨在助力MBA的同學們精析數字產品管理,構建創新思維框架。
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綜合管理
Farias 教授因其在斯隆管理學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獲得了諸多獎項。學術活動之外,他曾與另一位教授聯合創辦預測單品銷售趨勢以改善庫存的數據平臺Celect,并于2019 年被耐克收購;此外他還擔當多家技術初創公司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Farias 教授告訴我們,《數字化產品管理》這門課程是斯隆管理學院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因為它對于打算在技術領域發展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打造創新產品需要綜合運用戰略思維和戰術技能。在戰略層面,管理者需要一整套思維框架,讓他能夠看到問題、了解其重要性、據此開發產品、并以迭代的方式解決問題——迭代是其中的關鍵點。在戰術方面,雖然一個四周的課程不可能讓同學們掌握所有的戰術技能,但足以讓大家關注到一些必備的技能,例如,知道如何與工程師一起工作,清楚自己需要了解多少技術方面的知識。”
在與復旦國際MBA同學的交流溝通中,Farias 教授重點介紹了客戶開發中的精益原則,通過快速迭代進行精益產品開發的模式,引導大家分析了數字產品轉型、以及成功和不成功數字產品的真實案例,并涉及到云生態系統、軟件架構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的熱門話題。
“我認為近年來大家在數字化產品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其實就是在重新定義軟件公司的綜合管理。”據Farias教授介紹,MIT斯隆管理學院的畢業生中有四分之一的去向是數字產品管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從這個層面看來,數字產品管理已經是新時代的綜合管理了。”
Farias教授表示,管理結構該如何根據不同類型的公司做出調整,這個課題雖然老生常談,但也確實值得一再探討。“在軟件公司中開發產品的方式和綜合管理的方式,與傳統的管理模式自然大不相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的管理結構根本不需要適應兩周沖刺(sprint),即每兩周迭代一次的節奏。從一切圍繞大型發布的一般管理結構,轉型為能夠讓sprint順利運轉的結構,是非常復雜的重大變革。所謂對公司進行數字化轉型,就是必須完成這樣的變革。”
高效學習,讓知識邊界延伸
Farias 教授表示,這門課節奏很快,信息量很大,對許多學生來說可能很有挑戰性。但他認為復旦國際MBA的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出色。“他們的課前準備很充分課堂上會積極地參與討論。一些正在進行軟件相關創業的同學還在課后發了郵件給我,約時間在Zoom上見面。在這些交流中我發現,他們從這門課程中吸取了非常多的東西,相信對他們下一步要從事的工作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Farias教授的授課風格也深受復旦國際MBA同學們的喜愛。2022級國際MBA學生劉心媛入學前在一家光伏企業負責融資和投資工作。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教授選用的案例分析都非常貼合實際,而且教授非常擅長引導大家的分析思路,有時還會請大家進行角色扮演,便于大家產生代入感。
曾在中國八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做審計的彭鑠堡對于Farias教授在課堂上的激情深有感觸。“他非常有活力,思維也很快,他有能力激發大家學習的熱情并且吸引我們參與其中。”
同班同學李理對這點也有同感。“教授非常有人格魅力。他一直保持著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讓他非常有帶動力和感染力。此外,他在授課過程中會不斷強調當天講授內容的框架和進度,讓我們的思路也非常清晰。”李理曾經從事過與實體產品開發相關的工作,她發現Farias教授傳授的數字化產品管理的知識和技能,完全可以引申到其他領域產品的管理、創業公司的管理、乃至個人發展路徑的管理上:“設定你的問題,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做MVP測試(最小可行性產品測試),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快速地迭代。”
聚焦前沿,專業方向收獲新知
2022年,復旦MBA全面升級培養體系,復旦國際MBA項目首次設置了“投資與創業”和“商業分析與管理”兩個選修方向,以更精準地匹配全日制MBA同學們的未來發展需求。
李理同學的工作經歷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都在市場營銷方面,選擇了“商業分析與管理”方向,希望獲得更多有關市場和商業分析領域的技能和先進理念。“復旦MBA課程體系對數字化和科創的深入洞察,更大機會可以幫助我在中國當前大力發展科創的環境下找到更加匹配我的賽道。”劉心媛此前從事的一直是財務類的工作,未來準備繼續在PE行業發展,因此選了“投資與創業”方向。而同樣選擇了這個方向的彭鑠堡同學,卻是出于進行新嘗試的考慮:“我之前的工作經歷側重于商業分析,而目前我更想去了解一下創投這個領域,而且我覺得這個方向的課程更能幫助自己理清發展思路。”
無論選擇哪一個方向,大家對于在復旦國際MBA的學習都印象深刻。劉心媛表示,自己在財會方面從業多年,依然能夠在王小卒教授的《企業財務管理》的課堂上獲得新知,感到真正了解了如何將財會與公司管理有機結合。此外,屈鍺教授的《數字化管理》、曾成樺教授的《戰略管理》、吳哲穎教授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他們的個人風格和學術見解也都令同學們印象深刻。
彭鑠堡說:“復旦MBA課程設置的共通點是有很多前沿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包括數字化和ESG等,能夠讓我們即使身在學校,也能不斷汲取收獲新知。而且復旦管院教授的維度十分多元,每個老師各有獨到的風格,而他們的共性是非常夯實的基礎、對行業精深的認知,同時也懂很多各自領域之外的東西。在他們身上,不存在學院派和真實商業世界之間的隔閡。我們在工作中考慮的是當下或未來三五年的事,而他們能夠看到未來二三十年的事,對我非常有啟發性。”
李理表示除了知識和技能,同學也將是她兩年學習中收獲的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在復旦MBA的學習中,教授我們領導力相關課程的James Lockhart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概念:‘peer-coach’,即彼此傳授,共同學習。”彭鑠堡也感慨道,與來自不同行業的優秀同學一起交流,給她一種同行歸屬感:“盡管社會和行業的發展都可能出現困境,但我們總會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可能一些非常棘手的問題。”